今天聽到一個新名詞,ADD,什麼是ADD,ADD是什麼?原來ADD是一種注意力缺損障礙的病症!
整理一下查到的資訊,其實,這些症狀,我們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也!
當我們身邊有這類的小朋友時,我們應該以什麼樣正常的態度對待他們,我想,這或許也是我們所該學習的。
ADD =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注意力缺損障礙
過動兒的治療方式
一、藥物治療
大部分的注意力缺損障礙,經由藥物治療都會有顯著的改善,有些症狀會消失,有些症狀減輕,有些症狀仍存在,醫生多半會建議兒童進一步作心理及行為的治療與處理,對注意力缺損障兒童來說,藥物是大腦內化學物質的補充,就如同我們補充營養物一樣,但常須一段時間的嘗試與評估才能確定療效與何種藥物適合個別的兒童的體質,還有用藥後往往不是立即見效,藥物發揮作用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少數兒童剛開始偶見惡化現象,最常用來治療注意力缺損障礙的藥物有:
·興奮劑
利他寧(RITALIN)在台灣是常用的這一類藥物,兒童服用後會變得較平靜,活動量降低,注意力改善,醫生常需要家長及老師評估兒童服藥後的行為改變程度,假如孩子的問題或困擾主要發生在學校,許多醫生往往會建議只有上學時間服用,假日不用,副作用主要是食慾降低或影響睡眠,少數兒童有過敏反應,還有一影響身高的副作用則尚未有定論,所以避免睡前服用,注意兒童身高與體重是藥物治療重要的工作。
·抗鬱劑
興奮劑效果不佳的兒童,許多醫生會嘗試使用抗鬱劑,
最常用的托福寧(TOFRANIL),去普寧(TRYPTANOL),需要兩週到三週才能見到效果,常見的副作用是起初使用時有想睡的感覺,其他如口乾、輕微便秘、頭暈等多半隨著服用時間增加會減少。
·其他藥物
近幾年研究發現,過去用來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克托普(CATAPRESS,學名CLONIDINE)對那些暴躁易怒及前述藥物效果不佳或副作用大的兒童有效,同樣的也是需要服用數週,藥效才能顯現,常見的副作用為想睡。口乾。血壓降低、噁心。
基本上,服藥的時間長短視兒童改善的情況而定,也需要比較兒童服藥與假日不服藥的差別才能決定。
二、心理與行為處埋
對兒童的了解以及正確的行為處理,會使兒童較能適應其行為問題,減輕兒童的心理困擾,當然沒有人比家長更了解孩子了,所以家庭內家長學會如何處理,了解一般性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事,當然也絕不曾是份輕鬆工作。
由於過動兒的治療需要兼顧藥物及心理/情緒/行為上的層面,一定要請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勿忌疾諱醫
你可以看小兒心智科可謂是最佳的選擇, 但是小兒心智科並不普遍, 只有很少醫院有此科別, 因此你也可以看復健科, 若有藥物需要, 醫生會為您開藥, 如需職能治療, 醫生也會為你轉介給復健師作進一步的評估與行為治療。
而什麼是注意力不足症呢?(ADD)
亞蒙將人腦劃分為5個區域系統,說明不同系統失調引起行為失常的狀況,並透過腦部攝影佐證。
首先是主管人類情緒的「深層邊緣系統」:包括視丘、下視丘及其周圍結構。它就像一個情緒過濾器,一個正逢經前症候群的婦女或憂鬱症患者,由於深層邊緣系統活躍,常會以負面的角度解讀與人互動。深層邊緣系統也和人際連結密切相關,與人相處融洽會讓我們情緒愉悅,但死亡、離婚、空巢症候群會破壞深層邊緣系統的情感連結,造成極大的痛苦。他也特別談到某些受虐婦女之所以無法離開施暴丈夫,主要可能是難以承受連結斷裂之苦。而女性的深層邊緣系統平均比男性大,往往在情感上較男性善於表達,但卻也比男性容易產生感情牽繫受憂鬱之苦。憂鬱症患者因為退縮,把自己與社會隔絕,使得連結愈少,憂鬱情況也隨之更形嚴重。
亞蒙提到的第二部份是「底神經節系統」,負責統合我們的感覺、思考和動作,控制身體的鬆弛度。底神經節過度活躍的人,常會因預期負面狀況而造成焦慮、無法放鬆。一些現象如興奮時跳躍、緊張時發抖、驚嚇時呆若木雞,都是底神經節過度活躍,造成思考或行動僵住的結果。底神經節過度活躍的人,容易焦慮,緊張時會咬指甲,因不願與人衝突,曾無法處理一些困難事情,也發生眼見他人跌倒卻僵立無助的情況。底神經節活躍也有不少有趣的事,亞蒙在書中提到。他發現許多公司總裁都因底神經節活躍而活力無窮,可以長時間投入工作,所以對社會多有貢獻。而愛情促使底神經節活躍釋出多巴胺,使得戀愛中的人感覺快樂。
第三個腦區域就是「前額葉皮質系統」,位於腦前端三分之一處,是執行控制的中樞,協助我們專注、控制衝動、擬定計劃、做成決策。前額葉如果活動不足,就無法將抑制訊號傳送到腦部其他區域,正常訊息就會受外界環境干擾造成分心,也就是所謂的注意力不足症(Attention Deficient Disease)。這類患者對於規律性、例行性的日常事物,如學校作業、老闆交付的任務,愈努力效果愈糟,想專心時前額葉活動反而降低,但在新奇、刺激或放鬆的情況下,表現就不錯。一些成年注意力不足症的患者,就有人因無法專心聽朋友與伴侶說話而損及彼此關係。這個區域失調的患者除了分心,也無法控制衝動。他們因為前額葉缺乏活動與刺激,所以渴望活動,靜不下來,老會找些麻煩。
第四個區域是穿越額葉中間,控制我們認知彈性的「扣帶系統」。它就像開車時的「換檔」,過度活躍會造成注意力偏執,無法從情境中轉移,使思考與行為缺乏彈性,出現易怒、鑽牛角尖、好與人唱反調的現象。無法走出舊日傷痛,開車經常為別的駕駛人行為動怒,不斷重複洗手、檢查門戶等都源自扣帶問題。
亞蒙所指的第五個系統就是位於腦兩側、眼後、太陽穴之下的「顳葉系統」。它掌管我們的記憶與影像的儲存、支配情緒的穩定、對語言理解與表情的辨識處理。當支配性(常為左側)顳葉系統異常時,會出現攻擊行為,有些甚至會自殺,有輕微妄想、敏感、情緒不穩現象而影響人際關係。非支配性(常為右側)顳葉系統功能失常則無法辨認別人說話表情、語調,妨礙個人社交。此外,顳葉異常還容易出現感官錯覺,像是眼角看到陰影、小蟲,或聽到收音機的聲音,或是皮膚上感到蟲在爬等。
亞蒙雖然將腦部劃分成5個區域系統,但也強調彼此交互影響。比如前額葉影響深層邊緣系統調節,當左額葉中風時,6成患者在一年內會出現重度憂鬱。
從亞蒙的分析中,讀者不但能藉此自我檢測,對有些人老愛鑽牛角尖、思路飛東飛西終於豁然頓悟了。
而發揮大腦功能,不妨如書中建議,多與正面、積極的人相處,多累積正面經驗來提升生活的能力;平日妥善保護自己的頭腦,預防「腦」的問題,有問題時要尋求專家協助。
當社會上憂鬱症、注意力不足症和暴力事件愈來愈多時,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從亞蒙的「理論」,由生理層面去探究原由。
藥物治療是ADD改善之基石,但若父母或老師能掌握指導或互動技巧,成效更好,下列有幾個重點提供父母參考(父母師長協助、學習成效加倍):
1. 協助子女在讀書或工作時,要作事先的規劃與安排。經由這個安排過程的體驗,可養成子女組織及計劃的能力。
2. 在規劃時要把握具體、簡單及結構化的原則。例如將作功課規劃為先寫習作二十分,休息十五分、再算算數三十分,然後找資料二十分,休息二十分、寫作文……,每次規劃好,就要寫下來,以供其不時之參考。
3. 做功課時,桌面上要減少不必要的擺設、書本、物品或聲音。
4. 培養子女的社交技巧,改善人緣。
5. 養成文具用品要定點存放,用完要歸位的管理習慣,減少做事時須尋找的困擾,且減少親子衝突。
6. 父母要保持好心情,少咒罵子女,特別忌諱情緒化字眼。
7. 善用幽默或鼓勵、褒獎來化解子女的拖拉或不佳的行為。
8. 發掘子女的優勢,因勢利導,小孩更有成就感。
雖然病症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生物基礎(就是說有打針吃葯的方式改善),但 ADD 重點比較是 學習-心理-反應 模式上的異狀,其實在傳媒過度強勢的今天,會有愈來愈多人呈現不同程度的 ADD。
減少看電視(連續劇有很多沒什麼邏輯);減少無目的瀏覽網路文章(跳讀);多看小說,親子共讀(身教。其實學習最有效的是模仿),孩子唸書、做功課、看短篇小說,父母就在旁看長篇小說;有目標的遊戲,如體育友誼賽、科展競賽;訓練孩子自己折棉被,比賽你跟他誰的漂亮……上例這類活動都是以需要意識投入的動作,取代無意識本能敷衍,避免使 ADD 行為模式成長的習慣。
廣義地說,長輩如果經常行為反覆無常、說話不算話,也可能養成孩子不專注的模式(其實,我看您的發文,不重視標點符號、分段,也是不佳的示範說…)。重要的是,過程中父母就算無緣親身參與也要從旁鼓勵,使專注投入的模式得到回饋(看電視絕不會引發這種效果)!
-
不知老師為何說孩子有 ADD?如果是孩子經常打擾老師上課,老師就說他 ADD,就自己再觀察觀察,畢竟歐美也倡導過生病多聽一位醫生的診斷說法的觀念,也許老師並非專業心理醫師,如果同儕沒覺得孩子有問題,情況應該就不嚴重。
網路世代應對訊息的方式,的確很能激發 ADD 的行動模式,例如家裡是否不看不聽電視廣播卻開著,長日無目的地轉台、瀏覽討論區等等…。
每個人專注力是有所差異,你耽心的是是否達到應稱為疾病的程度。專注力的表現也與興趣有關,如果能找出孩子的特殊興趣,激勵他正向發展;有意識地培養一些需要投入注意力的習慣,例如閱讀短篇小說、劇情片(相對於肥皂劇、連續劇,需要投入理解劇情),也減少 ADD 模式發展的機會、對抗文明病的刺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