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零零因高燒不退及活動力又變弱而二度住院時,我才真的認真的覺得川崎症真的是不可輕忽的病症,現代父母大多數不是太敏感就是太遲鈍,所以我再次搜尋網路上與川崎症有關的資料,稍稍整理記錄下來,因為我是一個一定要天塌下來才會注意到天塌下來個性的人,有些時候不做點功課,下回有人問起或自己遇到時,還是傻呼呼的不知道狀況。

當小孩發燒時,我一直認為是好細菌跟壞細菌在打架,打完了,燒退了,小孩會更健康,可事實上,有些高燒是不可以輕忽的,有誰想的到小孩發燒,長疹子,打卡介苗的地方脫皮,屁股脫皮會跟後天性心臟病有關連!

天啊!如果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我一定會全身無力,不過現在資訊及藥物很發達,還好,只要發現的夠早,就很有機會避免恐怖的事發生,所以,不管如何,只要孩子高燒就一定要趕緊自我追蹤,並趕快給醫生檢查!

川崎症居於屬重大疾病,可大眾對這個疾病的了解其實真的很有限!或許小兒科應多貼一些海報加強宣導,才不會有憾事發生呀!




文章來源http://www.gospelherald.com.tw/news/tec_294.htm

2009-05-28 03:18 Posted.

小兒初夏季節高燒不退 當心川崎氏症

 
五至六月為盛行期 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 小兒卡介苗注射部位紅腫是判斷川崎氏症的參考依據。 (圖: 馬偕提供)
[本報訊] 一歲男嬰日前因發燒3天合併眼睛充血及卡介苗注射部位紅腫,至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求診,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已出現心臟冠狀動脈擴大情形,經診斷為川崎氏症,並迅速給予治療,免除猝死的危險。

淡水馬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林達雄醫師指出,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之嬰幼兒,尤其兩歲以下幼兒占一半左右病例,男孩的好發率約為女孩的1.5 倍,有4%的案例會再復發。
林達雄表示,川崎氏症主要以血管炎表現,尤其是會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甚至動脈瘤,對日後成人時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患亦存在著深遠的影響與威脅,可能產生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到目前為止,川崎氏症的診斷仍完全依靠臨床症狀,其表現表徵為:
1.突發性的39度以上高燒,並持續五天以上。
2.手腳出現紅腫,四肢和軀幹部位會出現紅疹類似蕁麻疹、紅疹、丘疹、多形性紅斑。
3.兩眼的結膜充血,沒有分泌物。
4.嘴唇乾裂、泛紅、草莓舌。
5.頸部的淋巴腺腫大。

值得注意的是,2歲以下幼兒約有一半的比例會有卡介苗接種部位的紅腫或潰瘍反應,家長們應特別留心。至於非典型的川崎氏症,約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這類病童平均8.7 天才會被正確診斷。

根據健保局統計,台灣每10萬名5歲以下兒童中約有69例川崎氏症患者,為全世界排名第二高發生率的地區,以五至六月較為盛行。

美國知名影星約翰屈伏塔的16歲長子先前亦因罹患川崎氏症引起猝死,而國內1名14歲國二學生曾於5歲時罹患川崎氏症且併發多發性冠狀動脈瘤,今年年初也險因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喪命。

林達雄醫師表示,川崎氏症最嚴重的併發症則是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包括心肌炎、心肌梗塞和冠狀動脈血管瘤的產生。小於6 個月的嬰幼兒,若得了川崎氏症,有較高的機會,其冠狀動脈會發生血管瘤。

川崎氏症的治療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但仍有10~20%的病人發燒無法完全消退,有3~10%的病患會留下冠狀動脈瘤的後遺症。若發生巨大冠狀動脈瘤的患者,往後成年時估計有近半數(41%)需將接受心導管血管成型術或繞導手術,甚至心臟移植。

川崎氏症已成為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但卻因初期表現不明顯而容易受到忽視,在台灣地區約有7.3%會產生冠狀動脈瘤。林達雄提醒家長,家中幼兒若連續多日39、40度以上高燒,最好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